English

“双创大家谈”第2期——吴清平:建设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创新中心 打造大湾区高水平科技平台

发布时间:2019-03-11      浏览次数:1610    分享: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其中重点提出要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早在2018年,广东就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联合相关单位支持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合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创新中心,有效服务国家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发展战略。近日,南方新闻网联合南方双创汇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环凯首席科学家吴清平进行了专访,深度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人物简介

  吴清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专家,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安全监测和控制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9项,取得经鉴定国际先进水平成果2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获何梁何利创新奖。

\"\"

 

建设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势在必行

  记者: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在2018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筹建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创新中心。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创新中心的战略意义、建设进展和发展设想?

  吴清平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筹划了比较长的时间,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之后,我们研究所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第一,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庞大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对人口健康、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微生物资源超过1000万种,占了整个地球生物量的60%;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亚热带,是微生物的天然宝库,相比其他地区来说,微生物资源会更加丰富;第三,粤港澳三地都有国际口岸,人流繁杂,多年来一些重大传染病、流行病都是从热带流入中国。还有些内源性的、输入性的疾病,如SARS、禽流感、登革热等都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所以在大湾区建设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而且对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一个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去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我提交了《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在答复函中表示将积极联合相关单位,支持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创新中心。我们去年在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联合了港澳和广深的十几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分两次进行研讨,确立了建设方案和建设的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包括微生物菌种保藏、生物高新技术成果孵化等多个平台的构建。同时在发展规划中我们也会与港澳两地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湾区内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打造高端平台 集聚大湾区科研力量与人才

  记者:省微生物研究所与粤港澳三地的科研机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和国际方面有哪些合作计划?

  吴清平: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创新中心建设的首要目的就是集聚各方的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港澳因为土地资源紧缺,创新中心的建设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难度,而珠三角土地资源丰富,且拥有良好的产业生态,可以作为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坚力量。依靠我们所前期科研工作的基础,我们在建一个科学大数据库,包括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的大量数据,建成后港澳就可以全面融合到内地来发展,进一步建设二级、三级数据库,挖掘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新药开发、生物芯片、新型微生物制剂,我们不是简单的一个纽带式的联合,而是深度融合成为一个大平台。 接下来,我们会利用好已经成立的中国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第一期成员单位包括了46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型企业。我们还准备打造一个国际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的创新联盟,把国际上在微生物安全健康领域中的主要科研力量和人才汇集到联盟里。

  记者:《规划纲要》里专门用了一个小节提到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目前省微生物研究所已有哪些重要平台?今后会怎样运用这些平台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 

  吴清平:我们是国内应用微生物领域的领军科研机构。首先在科技创新方面拥有国家平台——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服务方面拥有国家发改委的化学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中心;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还有国家发改委的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 在菌种保藏方面,我们建立了有专利菌种保藏资质的菌种保藏中心,这是中国的三大专利菌种保藏中心之一。中心也是国际布达佩斯条约确认的国际专利生物材料保藏机构,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创新中心的菌种资源保藏提供支撑。全世界目前微生物菌种保藏全部加起来约有290多万株,我们要建设拥有100万株菌种保藏量的库,将占世界目前的30%左右。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打造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的国际知名平台,吸引全世界的科研专家到我们的平台进行科技创新。 

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转移转化率超80% 

  记者: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是所有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环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也着重提到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这方面我们所是否有哪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例子? 

  吴清平:一个研究所有两个方面是最应该也最先要去做的,第一个就是创新,你要顶天;第二个就要立地,你要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我们所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 目前我们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两个国家发改委的平台,为我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20多年来我们所的最大体会就是让广大科技人员能够参股,让他们投身到成果转移转化里面去。 研发出创新成果后,我们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成熟的成果直接向社会转让。我们所现在直接联系的企业超过6000家,涵盖了国内的大型食品、药品企业,譬如怡宝、景田、达能、雀巢、康师傅、李锦记等等。第二种是我们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和技术规范,把我们的创新性的技术变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联盟标准。只有提升了我们国家的标准层次,中国制造才有竞争力。所以我们现在注重标准的提升,专注于它的技术转化。第三种是需要熟化的成果,通过我们科技人员与企业共同投资打造转化平台,让成果熟化了以后再转出去。所以我们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比较充分,至少达到了80%以上。 

转载自:南方双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