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传播、危害与防控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09 浏览次数:54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与防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课题。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禽类、牛羊等家畜体内,特别是鸡蛋、肉类及其制品等动物性食品中。沙门氏菌感染可引起沙门氏菌病,临床表现多样,从轻微的腹泻到严重的败血症等都有可能。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监测、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传播,成为了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沙门氏菌概述
沙门氏菌(Salmonella)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是食源性致病菌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根据其引发疾病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肠炎型沙门氏菌和非肠炎型沙门氏菌(如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抗逆性很强,能在不良环境中长久存活,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时,将快速繁殖,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风险菌。
沙门氏菌传播途径
1. 食物传播:未经充分加热的禽肉、蛋类、奶制品及其制品,常常是沙门氏菌暴发的源头。禽肉尤其是鸡肉和猪肉等肉类,因其在屠宰、加工、储存过程中容易遭受沙门氏菌污染,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2. 水源传播:被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加工用水是沙门氏菌传播的重要途径。污染源通常为人畜排泄物,尤其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水源污染问题尤为严重。
3. 交叉污染:烹饪过程中,生食和熟食交叉污染也是沙门氏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刀具、砧板等厨房用具在处理生肉和蔬菜时,如果没有经过充分清洗,容易将沙门氏菌从生食转移到熟食上,增加感染风险。
4. 人与人之间传播:虽然沙门氏菌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沙门氏菌也可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沙门氏菌感染临床表现
沙门氏菌感染症状根据感染者免疫状态、沙门氏菌种类以及感染途径不同有所差异。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1. 肠炎型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沙门氏菌感染类型。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大多数患者在数日内可自行恢复,但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如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脱水、休克等并发症。
2. 伤寒型沙门氏菌感染: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头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肝脾肿大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穿孔、败血症等,甚至危及生命。
3. 败血症型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进入血液后,可以引发败血症,这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表现为高热、寒战、低血压、器官功能衰竭等。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个体,沙门氏菌引发败血症的风险较高,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治疗。
沙门氏菌感染的危害
沙门氏菌感染的危害不仅体现在患者的临床症状上,还包括其对社会公共卫生和医疗资源的影响。
1. 公共卫生威胁:沙门氏菌感染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食物链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沙门氏菌的暴发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还可能对餐饮业、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2. 经济负担:每年沙门氏菌感染造成的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巨大,尤其是一些严重病例,需要住院治疗,甚至长期康复治疗。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将导致大量的医疗资源消耗,增加公共卫生财政负担。
3.抗药性问题:随着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的增多,部分沙门氏菌菌株已经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治疗难度加大。抗药性沙门氏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
沙门氏菌的监测和防控
在我国,沙门氏菌感染事件仍然频繁发生。2022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报告沙门氏菌暴发153起,发病2048人;全国主动监测哨点医院共收集约14万腹泻病例生物样本,在监测的5种生物病原中,沙门氏菌居第一位,检出率约6%,感染病例1万左右。沙门氏菌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减少沙门氏菌暴发事件的发生:
1.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监管措施与手段,加强对食品企业的检查和抽检力度,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
2. 强化疾病监测体系:强化全国范围内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事件升级。加强对腹泻病例监测,快速定位源头,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 公众健康教育: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对沙门氏菌及防控措施认知水平。鼓励公众注意食物卫生,避免食用不洁、未经加热处理的食品,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加强家庭厨房卫生管理。
4.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各地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加强对食品样品的检测,特别是肉类、禽类、蛋类及其制品,确保食品在生产、销售及餐饮环节不受到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污染。
结语
沙门氏菌是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的主要病原菌,其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威胁,也对公共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通过加强监测、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公众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降低沙门氏菌的感染风险,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意识。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仍需各界共同努力,保持警惕,才能在日益复杂的食品生产和流通环境中有效遏制沙门氏菌及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的传播。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Galan-Relano A, Valero Diaz A, Huerta Lorenzo B, et al. Salmonella and Salmonellosis: An Update on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and Control Strategies[J]. Animals (Basel), 2023, 13(23).
来源:网络转载,转载于“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