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微所:快速定向识别产米酵酸细菌,为国民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4-09-03 浏览次数:255 分享:
米酵酸是由曾被称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BGC)细菌产生,该菌是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BG)的一种致病型。早在1932年,BGC就从椰子发酵中毒食品中得以分离;我国学者也于1977年从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分离出来。尽管产米酵酸细菌不乏学术关注,但近年来真正的“成名史”还是得回归到“东北酸汤子事件”和“广东河粉事件”,这些食物中毒事件均强调了“凶手”BGC的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也突出了检测该菌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当前,主要采用国标方法对BGC进行鉴定,其实验流程包括:增菌、分离、生化鉴定、毒素培养及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米酵菌酸检测,耗时(10-12天)耗力且价格昂贵。这样的检测技术尽管能提供较为准确的可靠结果,但当食物中毒爆发事件发生时,很难实现快速检测;另外,此类技术也不利于食品安全的常规大规模监测。为满足食品安全常规监测的需求,开发定向识别产米酵酸细菌的快检技术至关重要。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因其能够高特异高灵敏地靶向检测实际样本中的目标菌且具备时间和经济效益性,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也已开发了不少应用于BG检测的PCR或qPCR检测试剂盒,但在BGC的检测上开发力度还不够,这可归因于特异性分子靶标的缺乏。
基于此,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简称:广微所)吴清平院士团队基于其丰富的菌种资源库和全基因组数据库,采用泛基因组分析方法,针对性挖掘出BGC和BG的特异性分子靶标,并据此建立了常规PCR及qPCR检测方法,靶标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得到了充分验证(见原文链接与专利)。广东环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院士成果转换基地,进一步研制出能同时检测BGC和BG的双重qPCR试剂盒(详情请见官网),检测灵敏度可低至102 CFU/mL,特异性100%,且具备较好的抗干扰性能;在实际样本检测中,也展现出了极佳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如表1。同时,该试剂盒已在吉林、辽宁、河南、上海、福建、广东等省市疾控、检测机构及企业广泛使用,获得使用者的一致好评。总的来说,吴清平院士团队着眼于守护食品安全,成功自主研发了快速定向识别产米酵酸细菌的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这项创新成果的推出,将极大地促进对产米酵酸细菌的广泛监测工作,为国民“餐桌安全”保驾护航。
表1 双盲实验检测食品样本中的BG和BGC的结果比较
参考文献:
1.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3.110233
2. 专利:叶青华, 李兵, 吴清平, 张菊梅, 代京莎, 陈玲, 陈谋通, 薛亮, 丁郁, 王涓, 吴诗, 古其会, 庞锐, 韦献虎, 张友雄.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及其椰毒致病变种特异性新分子靶标及其快速检测方法. 申请号:CN202210638211.2
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陈诺